上次更新:2019-08-20
前言
這個網頁根據臺灣地區語言使用調查 ,呈現臺灣語言使用的情況,並特別聚焦在語言流失的現象。
希望透過網頁的介紹,能讓大家認識臺灣多語社會的現象,並引起大家對弱勢語言的關注。
樣本
在此需提醒讀者注意網站所依據的資料。由於採用網路問卷 ,因此樣本可能過度集中單一地區、身份或年齡層。
我們提供了兩張圖表顯示目前收集之資料 的地理分佈 以及性別年齡結構 ,希望讓讀者了解資料組成的概況。
臺灣語言現況
語言地圖
此地圖顯示各語言(華語、閩南語、客家語、英語)在臺灣各地區的通行程度 。每一格動畫地圖為一個年齡層(5 歲) ,因此可以看見各地區語言通行程度隨時間改變的動態 。
當懂某語言的人口比例隨年齡變小而下降時 ,代表該語言為弱勢語言 ,在當地正逐漸委縮中。
註 1:這裡懂某語言 的定義為:該語言口說能力在六點量尺為 4、5 或 6 分。
註 2:英語 放在這裡並非因其為弱勢語言(雖其使用比例低),反而是因為其近年相當強勢:由於納入正式教育與全球化現象,臺灣懂英語的人口正在上升。事實上,英語應是目前臺灣最強勢的語言。
我們可以根據問卷資料繪製出語言地圖 ,顯示出臺灣各地 ,各語言通行的程度。
一地區中,懂某語言的人口比例 對於該語言在當地的延續有相當的重要性:
若僅有少數比例的人口懂某語言,那該語言作為溝通媒介的效率即不佳,只能用來與少數人溝通;此時,若這些少數人口同時懂“其它更通用的語言” ,那人們使用後者的可能性會上升,因而進一步加速弱勢語言的消失。
臺灣相當符合上述情況。成長於多語社會之中,多數臺灣人會一種以上的語言(如“國語-臺語”、“國語-客語”、“國語-原住民族語-臺語”等),且絕大多數的人皆會講華語(國語) 。在此情形下,臺灣的各語言間形成明顯強勢與弱勢的地位。
語言金字塔
除了人口比例之外,語言能力 也是一項重要指標。根據語言在不同年齡層的口說能力 ,我們能夠繪製出語言金字塔 ,快速看出語言的“年齡結構” :
語言正在委縮、消失
倒金字塔
閩南語、客家語
語言正在成長
正金字塔
英語
語言使用穩定
直筒狀
華語
每一格金字塔動畫圖代表著一個語族 各年齡層的語言(口說)能力。若想了解更多關於語言金字塔的資訊,請點選金字塔動畫圖下方之語言金字塔 按鈕。
語言金字塔
口說能力的計算
這裡各語言在各年齡層口說能力的平均 ,並非使用所有問卷樣本,而是根據問卷填寫者之父親或母親的語言能力進行篩選:父親或母親的語言能力需達一定標準,該份問卷才會納入計算口說能力的平均。
此作法之目的在於避免出現「少數族群語言(如原住民語)的口說能力近乎為 0 」的情況。簡言之,上述的動作事實上在定義語族 ,並計算各語族(華、閩、客、原住民、東南亞)之族語能力。英語 則並未進行篩選,直接使用所有有效樣本計算平均口說能力。
註:這裡定義語族的目的在於處理語言 本身的問題,而非實際族群身份之認定。
語言傳承
年齡層上的語言能力差異可由世代間的語言傳承 情況加以理解。家是小孩學會講話的地方,而父母(或主要扶養人)通常是子女學習語言的對象。比較子女和父母 的語言能力,能讓我們以較細微、直觀的方式理解語言的活力。
下圖顯示子女(問卷填寫者)與父、母語言能力的差異:
\[子女語言能力平均 - 父親或母親語言能力平均\] 因此在下圖中,若點在黑橫線以上 代表子女語言能力較父/母佳 ;若點在黑橫線以下 代表子女語言能力較父/母差 。
世代差異
這裡一樣透過定義語族篩選樣本進行計算。不同的是,此將父、母分開:在計算子女與父親的語言能力差異時,僅以"父親是否會講該語言"作為篩選;計算子女與母親語言能力差異時,僅以母親篩選。
從上圖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強勢與弱勢語言 :
黑線以上的語言為強勢語言,且越上方越強勢
黑線以下的語言為弱勢語言,且越下方越弱勢
依目前的資料,我們可以發現英語 是最強勢的語言,其在各個年齡層皆出現語言能力提昇 的現象。
方言危機
語言流失中的一個明顯跡象可見於世代之間使用語言的差異。透過下圖,我們能比較前一個世代(父母)和目前世代(問卷填答者)使用方言的情形,也能看出這個差異隨時間的改變。華語 使用比例越低 ,代表方言 使用比例越高 。
方言傳承
此圖比較世代之內 (父親與母親)與世代之間 (子女與父/母)對話時所使用的主要語言(以"華語/非華語"區分)。透過此圖,我們能看出方言在各年齡層的傳承程度 。
方言為何流失?
從跨年齡層與跨世代皆可看出臺灣方言流失的情況,然而造成方言流失的原因為何?
臺灣的方言流失大致可歸因於幾種不互斥的因素:
國民政府來臺後所推行的國語運動成效非常好(相較日治時期的國語運動)。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臺灣主要的本土語言(閩南語和客家語)與北京話之間相似程度很高。同時,光復初期的臺人對於重返「祖國」的懷抱保有許多期待,對於北京話的學習也頗具熱忱 (黃宣範, 1993, 頁 105)。
多年來的國語政策施行,包含許多對方言的使用限制,如禁止於學校使用方言、限制廣播及電視節目的方言使用等,讓華語(國語)的使用率持續提高。
當外來政權進入當地 時,統治階級與當地居民常出現語言不通 的情形。新的外來政權常會推行自己的語言:例如,歐洲殖民非洲國家、日本殖民臺灣、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皆推行統治階級所使用的語言。這些統治階級的語言通常會形成官方語言 ,並且具有下列特點:
用於正式、公眾場合。例如學校教育、新聞媒體、公司等
具有正式的文字書寫系統,並有專門機構(如教育部)對其進行規定
「位階」較高:由於語言與上層社會階級(統治階級或受過高等教育之階級)結合,不同語言在人們心中開始出現位階的差異 。統治階級的語言被認為較「高等」,而一般用於非正式場合(家中)的當地語言則被認為較「低等」、「不登大雅之堂」。
語言位階的出現,對處於弱勢、屬於「低位階」的方言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。由於語言與社會階級的結合,人們為追求較佳的生活環境或更高的社會地位,勢必增加「高位階」語言的使用,相對地也減少使用「低位階」方言的機會。例如,許多資料皆顯示臺灣教育程度與方言能力之間的負向關聯:教育程度越高,方言能力越低 (如〈客語使用狀況調查〉,頁 35;《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:16 族綜合比較報告》)。
臺灣方言流失與族群融合密不可分。政府的國語政策造成今日多數的臺灣人有共同的一種語言,語言隔閡的消失也造成臺灣族群融合更加的快速,如今二、三十歲的臺灣人已難以「閩南」、「客家」、「本省」、「外省」去作區分,許多原住民也融入其中難以辨別。族群融合更進一步造成語言朝單一化方向前進。
語言政策 語言位階 族群融合
小結:為何關注語言流失?
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回答。以下僅代表其中一個想法:
臺灣是個多語社會,我們有豐富多樣的南島語(原住民族語)、閩南語、客家語、華語以及東南亞語言。多語現象對於臺灣甚為珍貴:
每種語言背後代表著一個獨特的族群與文化,這正是臺灣最重要的資產 — 透過接受各族群文化的刺激,我們能從多元的社會中獲得靈感、不斷創新。而創新是臺灣這資源稀少的國家,在面對來自世界的各種挑戰時,能生存下去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Leung, A. K.-y., Maddux, W. W., Galinsky, A. D., & Chiu, C.-y. (2008).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enhances creativity: The when and how. American Psychologist , 63 (3), 169–181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03-066X.63.3.169
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:16 族綜合比較報告. (2016).
蔡淑鈴. (2001).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: 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. 台灣社會學 , 1 , 65–111.
黃宣範. (1993). 語言、社會與族羣意識: 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. 臺北市: 文鶴.
參考資料
We Need You
提供建議
我們相信眾人的力量,若您發現網頁內容有錯誤或是可以進步的地方,歡迎大方提出建議:
熟悉 GitHub 者可點選螢幕右上方 查看網頁的原始檔案(index.Rmd
),直接修改並提出 pull request
或是透過 google 表單 填寫建議
分享
若您喜歡此網頁,可點選螢幕右上方 將網頁分享至社群網站。
此外,我們也非常缺乏資料(尤其缺乏 30-39 歲的資料)。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語言調查 問卷 ,您提供的資料將幫助我們說出更可信的故事。
附註
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